1】4.1 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&
4.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:
1、只做了一次环境/相关方分析,没有定期评审和更新(尤其在重大变化发生时)。分析停留在纸面,未有效转化。
2、分析结果未能清晰地与质量目标、风险管理、资源分配、变更管理等流程建立联系。审核员需追问“基于这个分析,
你们具体做了什么改变?”【
02】5.1 领导作用和承诺:1、最高管理者签署了质量方针和目标,但日常行为和资源分配未能体现对质量的优先支持
(如质量问题让位于短期交期、成本削减影响检验资源)。
2、质量方针被张贴出来,但员工不理解其含义或与自身工作的联系。方针未能融入日常沟通和决策。
【03】6.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:1、将已发生的问题(不合格品)当作风险进行管理,而忽视了潜在失效的预防
(如供应链中断、技术过时、关键人员流失)。
2、风险识别仅局限在制造过程,忽略了设计、采购、服务、支持过程
(如IT系统故障、文件控制失效)以及战略层面(如市场变化、合规风险)。
3、应对措施流于形式(如“加强培训”、“注意检查”),未评估措施的有效性。风险管理未融入业务流程(如合同评审、设计
开发、供应商管理、变更控制)。4、只关注风险,忽略了体系改进、效率提升、客户满意度提升、市场拓展等机遇。
【04】7.1.6 组织的知识:1、未系统识别关键知识(尤其是隐性知识,如老员工经验、特定工艺诀窍),缺乏知识捕获、
分享和传承机制(如导师制、经验数据库、标准化作业)。
2、未能有效获取外部知识(如行业标准、新技术信息、客户最佳实践)。3、知识库建立后未定期评审、更新和验证其适用性。
【05】8.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:对新项目、新过程、临时性任务(如紧急订单、特殊合同)的策划不充分或直接套用模板,
未充分考虑具体要求和风险。策划输出(
如质量计划、控制计划)不完整或未及时更新。
【06】8.2.3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评审:评审仅停留在合同签字,未深入评估组织满足要求的能力(如技术可行性、资源、交期、
特殊要求)。口头要求或订单变更未有效记录和评审。
【07】8.3 设计和开发:1、策划阶段未充分考虑复杂性和风险,导致后续阶段频繁变更或资源不足。策划输出(如计划、输入
清单)不充分。2、输入要求模糊、冲突或遗漏(如未考虑法规、环境条件、可制造性)。未有效评审输入的充分性和适宜性。
3、设计评审/验证/确认活动执行了,但未深入发现根本问题或未有效跟踪措施。
三者目的混淆(评审-适宜性/充分性;验证-符合输入;确认-满足使用/应用要求)。
4、设计变更未经充分评审、验证/确认和批准就实施。变更影响评估不全面。
【08】8.5.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:
1、关键操作无作业指导书或作业指导书未随工艺/设备/材料变更而更新。
2、作业指导书内容模糊、冗长、不易理解,员工难以遵循或容易误解。版本控制混乱。
3、与实际操作不符: “写一套做一套”,作业指导书未反映真实的最佳实
4、特殊过程控制不足: 对不能由后续监测验证的过程(如焊接、热处理、无菌灌装、软件代码可靠性),
过程参数监控、人员资格鉴定、设备维护、方法确认不到位。
5、标识和可追溯性失效: 物料、在制品、成品标识不清、脱落或错误。可追溯性系统复杂、记录不全,无法有效追溯或召回。
【09】8.5.6 更改控制:1、认为小的变更(如供应商材料批次更换、工艺参数微调、作业方法小改动)不需要走正式变更流程,
导致意外后果。2、变更评审未全面评估影响(对产品、过程、体系、交付、相关方),尤其忽视对已交付产品、库存品、在制品
的影响。
【10】9.1.3 分析与评价:收集了大量数据(不合格、审核、投诉、过程监控、客户满意度),但未进行有效分析
(如趋势分析、根本原因分析、相关性分析),或分析浮于表
【11】9.3 管理评审:1、管理评审输出的措施未有效跟踪落实和验证效
2、最高管理者未深度参与或主导评审,流于形式。
【12】10.2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:
1、 仅处理了当次不合格(纠正),未深入分析根本原因并采取防止再发生的措施(纠正措施)。
2、根本原因分析停留在“人犯错”或“设备故障”层面,未触及系统性问题(流程缺陷、培训不足、资源缺乏、激励不当)。
3、采取的纠正措施未能消除根本原因,或措施本身不可行/不可持续。
4、未有效验证所采取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和长期有效性。
5、未将纠正措施的经验教训推广到类似过程或产品,预防潜在问题